1.飲食:
大三陽患者在病情穩(wěn)定時,肝功能正常,飲食與正常人一樣,盡量不吃肥肉等動物油,每天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有條件者可以多吃香菇、蘑菇、木耳等菌菇類食物。肝炎患者要禁酒,即使是恢復期,禁酒也是非常必要的。
2.藥膳食療
2.1.三瓜煎:
[原料]蒲瓜殼60 g,冬瓜皮60 g,西瓜皮60 g,清水適量。
[制法]將3種鮮瓜皮、殼清洗干凈、切碎,然后加水放入沙鍋中煎煮約20分鐘,冷卻后加入砂糖即成。
[功效]清熱除濕。用于濕熱黃疸,發(fā)熱,納差,皮膚發(fā)黃者。
[服法]40~80 mL/次,2~3次/d。
2.2.薏苡仁金針赤豆粥:
[原料]鮮金針菜15 g。赤小豆50 g,薏苡仁100 g,白糖適量。
[制法]鮮金針菜洗凈切碎,入鍋加水適量煎20分鐘,過濾去渣;放入赤小豆、薏苡仁,煎煮至稠后加入白糖適量。
[功效]清熱利濕。用于小兒濕熱、急性肝炎屬陽黃者。
[服法]1劑/d,分2次早、晚服。
2.3.雞骨草蜜棗肉餅:
[原料]雞骨草30 g,蜜棗7~8枚,瘦豬肉100 g,清水適量。
[制法]瘦豬肉洗凈剁成肉末,雞骨草切碎,將肉末放在碗中攤成餅狀,上面放上蜜棗,撒上切碎的雞骨草,加水適量,加鹽少量調(diào)味。放在鍋內(nèi)隔水蒸煮半小時即成。
[功效]清濕熱解熱退黃。用于黃疸、發(fā)熱、惡心、肝區(qū)不適者。
[服法]喝湯吃渣,1次/d。
2.4.西瓜小豆湯:
[原料]西瓜皮30 g,赤小豆30 g,清水適量。
[制法]將西瓜皮和赤小豆清洗干凈,放入沙鍋中,用文火煮成稀粥狀。
[功效]清熱除濕,利水退黃。用于濕熱黃疸,發(fā)熱,小便赤短者。
[服法]2次/d,早、晚各一。
2.5.紅棗花生湯:
[原料]紅棗30 g,花生30 g,冰糖30 g,清水適量。
[制法]將紅棗和花生洗干凈,加入清水煎30分鐘后,加入冰糖即成。
[功效]降低血清ALT。用于急性或慢性肝炎,不發(fā)熱,神疲乏力,皮膚色黃晦暗者。
[服法]2次/d,連服30日為1個療程。
2.6.泥鰍木耳湯:
[原料]活泥鰍250 g,水發(fā)木耳150 g,水發(fā)黃花菜30 g,清水適量。
[制法]將泥鰍洗凈漂水吐泥,然后切片,黃花菜洗凈切碎,黑木耳洗凈,三者同入鍋內(nèi),加入適量清水,煮燉至熟爛。
[功效]溫中益氣,利水退黃。用于小兒急性或慢性肝炎,低熱者。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
2.7.瘦豬肉蘑菇湯:
[原料]鮮蘑菇100 g,山藥100 g,瘦豬肉100 g,白糖、清水適量。
[制法]鮮蘑菇清洗干凈切碎,山藥洗凈切成小塊,瘦豬肉洗凈切成小塊,同人鍋內(nèi)加水適量,燉至爛熟,加入白糖、味精、食鹽少許調(diào)味。
[功效]健脾溫腎化濕。用于小兒慢性肝炎,陰黃證,低熱,惡心,納差,皮膚暗黃者。
[服法]溫服,每日早、晚各1次。
2.8.板藍根煨紅棗:
[原料]板藍根30 g,紅棗20枚,清水適量。
[制法]將板藍根洗凈、切片后放入紗布袋中,扎口,與洗凈的紅棗同入沙鍋。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煨煮30分鐘,取出藥袋即成。
[功效]用于各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早、晚2次分服,連續(xù)服30日。
2.9.枸杞當歸煲鵪鵓蛋:
[原料]拘杞子30 g。當歸30 g,鵪鶉蛋10枚,清水適量。
[制法]將當歸洗凈、切片,與洗凈的枸杞子、鵪鵓蛋同入沙鍋,加水適量,煨煮30分鐘,取出鵪鶉蛋,去殼后再放鍋中,小火同煨煲10分鐘即成。
[功效]補益肝腎,調(diào)益胃氣。主要用于肝陰不足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早、晚分2次服,當口趁熱1次服用完。
2.10.首烏枸杞肝片:
[原料]制何首烏20 g,枸杞子30 g,豬肝100 g,清水適量。
[制法]先將何首烏和枸杞子洗干凈,放入砂鍋內(nèi),加水浸泡片刻。濃煎2次,每次40分鐘,合并2次煎液,回入沙鍋,小火濃縮成50 mL,配以水發(fā)木耳、嫩青菜、蔥花、蒜片,加適量料酒、醬油、姜末、精鹽、味精、香醋、水淀粉,將豬肝(切片)熘炒成首烏枸杞片。
[功效]養(yǎng)肝腎。用于肝陰不足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佐餐當菜,隨意服食,當日服完。
2.11.雞骨草煮田螺:
[原料]雞骨草30 g,田螺200 g,清水適量。
[制法]先將清水養(yǎng)田螺1~2日,每日換水2~3次。以除泥土,然后加清水,與雞骨草同煮成湯。
[功效]清利濕熱,解毒消黃。用于早期肝炎。
[服法]1劑/d,分2~3次飲湯,可連服7~10日。
2.12.綠豆酸棗釀藕:
[原料]綠豆100 g,酸棗仁30 g,大藕4節(jié)(約500 g)。
[制法]將綠豆和酸棗仁洗凈,分別以清水浸泡半小時備用,再將藕一端切斷后,把綠豆裝入藕孔中,裝滿后將斷端之藕蓋于原處,用竹簽插住,入大鋁鍋中加冷水,放入酸棗仁,上火煮,到藕爛熟而得。
[功效]
清熱解毒,除煩利濕。養(yǎng)肝安神。用于肝氣旺伴夢多不寧者。
[服法]適量食藕飲湯,2~3次/d,可連服用 7~10日。
2.13.虎杖王味蜂蜜:
[原料]虎杖500 g,五味子250 g,蜂蜜1 000 g,清水適量。
[制法]將上2味藥洗凈,用炒鍋加水適量浸泡30分鐘,以中火煎開后,改用文火煎30分鐘,濾出藥液,再加適量水煮煎,濾出藥液;另將2次藥液合并入沙鍋內(nèi)加熱適當濃縮,加入蜜汁,適當加熱混勻即可,冷藏保存。
[功效]虎杖可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去瘀止痛;五味子能降轉(zhuǎn)氨酶,保護肝細胞;蜂蜜含有多種糖類和維生素,三者合用,可清熱利濕,解毒保肝,退黃降酶。用于急性肝炎脅痛及轉(zhuǎn)氨酶增高者。
[服法]每次1勺,用開水沖服,3次/d,可連服30~60日。
2.14.茵陳梔子仁粥:
[原料]茵陳30 g,梔子6 g,香附6 g,鮮車前草30 g,粳米50 g,白糖、清水適量。
[制法]將4味藥加水共煮為湯,去渣取汁,與粳米一起加水煮成粥,加適量白糖。
[功效]茵陳與梔子均有清熱利濕、解毒退黃之功效;香附疏肝行氣,止脅痛;車前草利水去濕;粳米、白糖養(yǎng)肝益陰。渚味合用,能清熱利濕,消退黃疸,用于濕熱黃疸。
[ 服法]每日分2~3次,適量服用,必要時可重復2~3周。
2.15.地耳草煮雞蛋:
[原料]地耳草30 g(鮮品60 g),木香6 g,雞蛋2枚,清水適量。
[制法]把前2味藥與雞蛋加水同煮,待蛋熟后,去殼再煮15分鐘即可。
[功效]地耳草性味甘淡而涼,可清熱解毒,利水除濕;木香疏肝行氣,調(diào)中止痛;與雞蛋同煮,清熱利濕,疏肝解毒,退黃消脹,而又養(yǎng)肝扶正。用于濕熱黃疸。
[服法]飲湯服蛋,每日分2次服食,連服1周。
2.16.梅花粥:
[原料]紅梅花6 g,粳米50 g,清水適量。
[制法]將梗米煮成粥,離火前加入梅花同煮片刻即成。
[功效]紅梅花性味平而酸澀,入此藥膳能清肝解郁止痛。用于肝氣郁結型黃疸。
[服法]分2次服食。
2.17.炒豬肝蘿卜:
[原料]鮮豬肝150 g,白蘿卜250 g,植物油、香油、食鹽、蔥、味精、淀粉、清水適量。
[制法]將前2味分別洗凈、切片。適量植物油燒成八成熟,先炒白蘿卜片至八成熟時,加入鹽攪拌后,盛入盤中;鍋內(nèi)再加入植物油適量,旺火爆炒豬肝2~3分鐘,再將蘿卜和肝片同鍋快速翻炒2~3分鐘,加入調(diào)料,最后淋入香油少許。
[功效]蘿卜味辛而甘,能清熱消食利水,寬中通氣,又有降逆和肝作用,配以豬肝以臟補臟。此菜肴能行氣寬中,補肝消食。用于肝氣瘀滯型黃疸。
[服法]可分數(shù)次佐餐服用。
2.18.桃仁粥:
[原料]桃仁10 g,粳米50 g,白糖、清水適量。
[制法]將桃仁去皮,搗爛如泥,加水取汁液去渣;入桃仁液汁,再煮片刻即成。粳米淘凈加水煮粥,待粥熟,對入桃仁液汁,再煮片刻即成。
[功效]桃仁性味平而甘苦,能活血化瘀,潤燥滑腸,通絡止痛,用于本病證屬瘀血阻絡者。
[服法]在臨食前加適量白糖,每日分2次服用。
2.19.化瘀養(yǎng)肝蜜:
[原料]山楂250 g,丹參500 g,拘杞子250 g,蜂蜜1 000 g,冰糖60 g,清水適量。
[制法]先將前3味藥授泡2小時后煎成藥液,再把蜜糖對入沙鍋內(nèi),以微火煮開30分鐘,待至蜜汁與藥液融合而成黏稠狀時離火,冷卻后盛入容器內(nèi)密封保存。
[功效]山楂性溫味酸甘,可化瘀止痛;丹參性微寒而味苦,活血祛瘀;拘杞子性平味甘,補肝腎,生精血;蜂蜜補中緩急,潤腸通便。三者合于蜜中,可活肝血,破瘀滯,通經(jīng)絡,滋肝腎,潤大腸。
[服法]每次服1~3湯匙,2~3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