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診斷檢查:
1.1.體格檢查:最特征性的體征為吸氣末雙肺底可聞細小密集高調的噦音,又稱為Vclcro音,但在肉芽腫性疾病中少見。在胸片無異常表現而有癥狀的患者,也可聞及雙側Velcro音。杵狀指是肺間質纖維化患者常見的表現之一,尤其常見于特發(fā)性或家族性肺間質纖維化。隨著纖維化的進展,可出現低氧血癥、肺動脈高壓和肺心病。另外,肺外的體征有時可提示某一特殊的診斷。
1.2.影像學特征:胸部影像學對確定間質性肺病及其分類十分重要,盡管普通胸片并不像高分辨CT(HRCT)敏感,但仍然是診斷間質性肺病的基礎和首選的檢查方法。
1.2.1.普通胸片
ziskind等人將彌漫性肺病根據胸片的表現形式進行分類。浸潤性病變分為肺泡填充型和主間質型。前者是指病變呈彌漫或局灶性分布的均勻一致的浸潤,以高密度結節(jié)狀影為特征,其邊界模糊,支氣管氣影和周邊正常結構(如膈肌、心臟和肺內血管等)的邊界或輪廓消失(輪廓征);后者表現為肺泡“玫瑰環(huán)”征或“肺泡氣影”征,表明肺泡發(fā)生實變,但小氣道至終末細支氣管管腔并未阻塞,這是間質性肺病常見的表現。有些間質性肺病伴有肺門淋巴結腫大,如結節(jié)病、淋巴瘤等。肺泡蛋白沉著癥的患者在胸片上肺實質十分模糊,膈肌影很難清楚顯示(輪廓征)。慢性嗜酸性粒細胞肺炎由于肺泡浸潤以周邊部位最為明顯,在影像學上也稱“類肺水腫”或“負性肺水腫”征,部分COP患者也顯示類似征象。
肺間質出現炎性細胞浸潤、過多膠原沉積、肉芽腫性炎癥或平滑肌增生等,可導致間質腔隙增寬。另外,惡性腫瘤細胞或淀粉樣沉積也可使肺間隙腔擴大。這些浸潤可表現為結節(jié)狀、線性網狀浸潤或網狀結節(jié)狀陰影。粟粒結節(jié)可見于感染性肉芽腫、非感染性肉芽腫(結節(jié)病、嗜酸性粒細胞性肉芽腫、矽肺和過敏性肺炎)和一些惡性腫瘤(黑色素瘤、腎上腺樣瘤和淋巴瘤)。不同肉芽腫性肺病在胸片中結節(jié)的大小不一,另外,以細胞性間質性肺浸潤的病理改變也可呈網狀致密影。
線性間質性改變見于大多數間質性肺病,通常伴有結節(jié)影,表現為網狀結節(jié)樣改變,但個別線性或網狀間質性肺病的表現較為特殊。若肺周邊出現水平線短線,則提示小葉間隔增厚,見于心源性肺水腫、肺淋巴管阻塞等。影像學顯示的蜂窩肺與組織學相似呈囊網狀改變,以下肺和周邊肺區(qū)最常見,表明肺纖維化已達晚期。
大多數間質性肺病主要在下肺表現典型的網狀結節(jié)狀浸潤和蜂窩樣改變,繼之發(fā)展為下肺體積減小和牽拉性支氣管擴張。但有一小部分間質性肺病(常為肉芽腫性疾病)胸片常見上肺區(qū)病變明顯。
X線胸片表現有時可特征性地初步判定某些疾病,如膈胸膜鈣化提示有石棉接觸史。除多發(fā)性肌炎一皮肌炎外,胸膜炎和胸腔積液可能為結締組織病導致肺間質纖維化的并發(fā)癥之一。氣胸常見于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或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絕大部分間質性肺病逐漸出現肺體積縮小,但對于伴中心性細支氣管病變的間質性肺病者,肺體積可維持正常,甚或增大。如肺間質纖維化合并肺氣腫,肺容積可顯示正常。如有長期低氧血癥,可出現肺動脈高壓的影像學特征。
但目前對肺泡一間質性影像學分類法仍有不同看法,例如肺間質纖維化可能是以肺泡病變?yōu)橹鞯囊恍┘膊?肺泡蛋白沉積癥、彌漫性肺泡出血、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或COP)的終末期表現;結節(jié)病以間質性肉芽腫為特征性表現,則可能出現由于肉芽腫融合使相鄰肺組織受壓或發(fā)生淋巴細胞性和巨噬細胞性肺泡炎,此時胸片顯示肺泡型病變?yōu)橹鞯谋憩F;重癥肺纖維化使相鄰肺受壓,從而顯示均勻一致的致密影;另外,間質性肺疾病再次出現肺泡填充型浸潤影,一方面提示原發(fā)病成活動性征象,另一方面則需鑒別是否合并感染、肺泡癌或肺腺癌等其他疾病。
1.2.2.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常規(guī)x線胸片可能漏診近10%的間質性肺病。常規(guī)CT(間隔層面8~10mm)可減少上述漏診率,但高分辨CT(HRCT,間隔層面2-3mm)可發(fā)現更細小的肺內病變(肺泡填充性或間質性)。因此,對常規(guī)胸片陰性而又懷疑間質性肺病者,應行仰臥位或俯臥位HRCT檢查,因有時墜積性高密度影易與間質性肺病相混淆,同時在仰臥位上與此相關增粗的血管影則易誤認為是小葉間隔增厚,如俯臥位仍然表現異常,則可確定存在肺間質性病變。
對胸片表現異常者,HRCT可作出更準確的評價。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患者常表現為周邊肺區(qū)網狀致密影、以下肺為主的胸膜下蜂窩樣變和牽拉性支氣管擴張等;肺泡性病變提示伴有活動性炎性改變,治療反應佳。但上述表現有時很難與結締組織病、石棉肺和藥物性間質性肺病區(qū)別,近100%的硬皮病患者在尸解時發(fā)現肺間質性病變。在常規(guī)胸部x線檢查陰性的結締組織病患者中,HRCT發(fā)現的陽性率可高達45%一75%。
結節(jié)病患者除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腫大外,還可見沿支氣管血管束走行和小葉間隔分布的結節(jié)影、淋巴細胞一巨噬細胞性肺泡炎導致的肺泡填充征及纖維化性線性致密影。過敏性肺炎的肺泡填充征呈小葉中央型分布,并伴線性致密影,但無肺門淋巴結腫大,有時HRCT表現正常,主要經活檢確診。嗜酸性肉芽腫患者以小葉中央型結節(jié)和囊腫為特征性表現,上葉病變尤為明顯,有時伴氣胸,而且病變早期由于結節(jié)融合,可產生肺泡填充征。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在HRCT上的表現較為典型,呈圓形、薄壁囊腫改變,遍布全肺,有時伴氣胸或胸腔積液(乳糜胸)。除此之外,結節(jié)硬化癥也有類似表現。淋巴管癌病可見小葉間隔結節(jié)樣增厚,有時形成不規(guī)則多邊形,并見胸膜下結節(jié),支氣管血管束呈結節(jié)樣增粗。
1.3.肺功能檢查:肺的機械特性和肺泡毛細血管之間的氣體交換功能在間質性肺病中具有特征性改變,尤其是在運動狀態(tài)下評價肺的通氣功能、機械特性及氣體交換等是診斷間質性肺病的十分重要手段。另外,定期復查肺功能也有助于臨床醫(yī)師估計病情進展和評價療效。
1.3.1.通氣功能:通氣功能檢查可間接反映肺擴張時肺彈性阻力和氣流在氣管支氣管內摩擦阻力的改變。臨床上,患者表現的呼吸模式也可反映呼吸系統(tǒng)機械特性的改變,此類患者只有呼吸功能明顯增加時才能克服增大的彈性阻力,方可獲得較大潮氣量,因此往往表現為呼吸淺快。
1.3.2.彈性阻力:間質性肺病往往伴有彈性阻力增加,肺的壓力一容積曲線特征性地向右下移位,并且曲線斜率下降,順應性降低,彈性回縮系數明顯增加(肺總量時為最大彈性回縮壓)。肺容積反映肺壓力一容積曲線位置的變化,肺或胸壁彈性回縮力的改變使呼氣過程中肺彈力和吸氣過程中胸廓彈力之間的平衡發(fā)生了變化,使肺總量(TLC)、功能殘氣量(FRC)和殘氣量(RV)下降。另外,由于呼吸肌疲勞,最大補吸氣量和補呼吸量也大大下降。
1.3.3.氣道阻力:肺容積參數對評價氣道阻力的變化也十分重要,可直接估計呼氣流速和跨肺壓之間的關系。在臨床上確定氣道阻力異常的主要間接參數有:FEV1、FEF25~75(25%~75%用力肺活量之間的平均呼氣流速)、最大呼吸流速(Vmax)和FEV1/FVC等,但FEV1/FVC常常變化不明顯甚或增高,因此在間質性肺病時,很少用之評價是否存在氣道阻塞。一般認為間質性肺病氣道阻力增加不明顯,Vmax降低并非氣道阻力增加所致,而是肺體積減小的結果。
1.3.4.氣體交換:確定肺氣體交換功能的指標包括靜息狀態(tài)下和運動后動脈血氣[包括PaO2、PaCO2、(A—a)PO2等]及肺CO彌散功能(DLco)。間質性肺病患者常表現為PaO2 ↓、PaCO2 ↓、(A—a)PO2↑,并且運動后顯著;同時由于肺泡彌散面積減少,DLco↓。但如果近期有肺泡內出血,則因肺泡內紅細胞血紅蛋白直接與CO結合,表現為DLco↑;如在數分鐘之內連續(xù)復查CO彌散功能,由于肺泡內血紅蛋白被逐步飽和,DLco逐漸下降,并以此作為判定肺泡內出血的重要指標。
1.4.實驗室檢查:間質性肺病的實驗室輔助檢查包括多項內容,除一些指標可提示或作為某些特殊的間質性肺病的診斷標準外,一般無特異性。
間質性肺病的特殊檢查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4.1.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通過分析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中的細胞成分、免疫和生化指標,輔助診斷,判斷病情是否活動等,由于缺乏統(tǒng)一標準,其檢查結果僅供參考。
對于一些特殊疾病,如淋巴管癌病、肺泡癌和肺淋巴瘤等,可通過BAL查找瘤細胞,確定病變的性質。如果BAL中嗜酸性粒細胞分類>40%(正常<2 cop="" bal="" bal="" schiff="" pas="" i="" bal="" bal="">35%),如結節(jié)病、過敏性肺泡炎、淋巴細胞間質性肺炎、肺淋巴瘤、鈹肺和藥物性間質性肺病等。有些間質性肺病BAL中淋巴細胞比例增高不明顯(正常約15%),常見于IPF、COP、結締組織病和肺泡沉積癥。有石棉接觸史者可在高倍鏡下發(fā)現石棉小體,但并不能因此診為石棉肺。
另外,BAL檢查可評估疾病分期(細胞炎性浸潤期和纖維化期)和預測療效反應。結締組織病和IPF的BAL中淋巴細胞增多,提示肺組織多處于細胞炎性浸潤期,治療反應佳,預后較好,存活率高;如BAL中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加,則預示疾病進展,治療反應差。結節(jié)病BAL中淋巴細胞比例>25%,則提示臨床病情有惡化可能。
1.4.2.組織學檢查:如病人有明確的結締組織病、職業(yè)史、放射線接觸史或藥物相關性肺病史等,往往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可明確診斷,無需進行肺組織活檢。但如要準確估計預后和評價治療反應,而BAL和HRCT又無法確定時。則需行肺組織病理檢查。經支氣管肺活檢(TBLB)有一定的局限性,對結節(jié)病、彌漫性惡性肺病、肺泡蛋白沉積癥或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等疾病的診斷率較高。對于某些特發(fā)性或原發(fā)性間質性肺疾病,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特征僅提供某些診斷線索,在很大程度上需經小開胸肺活檢或電視胸腔鏡肺活檢,通過組織病理確診。
2.診斷:
可參照以下流程圖進行。一般來說,首先要根據病史、體征、胸部影像學、肺功能及血氣分析確定肺部疾病的類型,即實質性或間質性肺病;其次,通過血清學及肺泡灌洗液檢查、經支氣管肺活檢、胸腔鏡肺活檢或開胸肺活檢等檢查,進一步明確間質性肺病的具體種類(職業(yè)性、藥物性、放射性、腫瘤性或特發(fā)性等)和病理類型(如UIP、NSIP、AIP、DIP/RBILD、COP、UP等)。
既往病史在間質性肺病中十分重要。有些結締組織病肺的間質性改變可作為首先累及的器官,出現在結締組織病典型特征表現之前,給臨床診斷造成一定困難。一些職業(yè)因素也可引起間質性肺病,因此了解職業(yè)史中接觸粉塵和氣體的類型、密度及時限等也十分必要,有許多職業(yè)和環(huán)境因素(包括抗原)可引起肉芽腫性肺炎。藥物使用史也很重要,由藥物引起的肺損傷可在停藥后數周甚或數年發(fā)病。與夜間使用油脂性鼻內滴液可導致的肺內間質性病變相似,胃食管反流患者由于長期吸入胃內容可導致隱源性間質性肺浸潤。吸煙對某些疾病也有一定影響,90%以上的肺嗜酸性粒細胞性肉芽腫和呼吸性細支氣管炎患者在診斷時為吸煙人群;肺腎出血綜合征患者中吸煙人群占有相當比例,其中彌漫性肺泡出血者100%為吸煙者;有石棉接觸史者,肺間質纖維化在吸煙人群中的發(fā)生率為非吸煙人群的13倍。但有些疾病在非吸煙人群中占有一定優(yōu)勢,如過敏性肺炎和結節(jié)病。
一些間質性肺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如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家族性結節(jié)病、結節(jié)硬化癥、神經纖維瘤病、Niemann—Pick綜合征、Gaucher's病及Hermansky-Pudlak綜合征等,但多為隱性遺傳性疾病。有些間質性肺病在性別方面有一定傾向性,如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基本僅見于育齡期婦女,結締組織病以女性多見。而職業(yè)性肺病則以男性多見,但對生活在無機粉塵廠礦鄰近的婦女兒童來說,也有可能患石棉肺或鈹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