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療概要: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對于嚴重感染患者,在積極尋找病原學證據同時,應給予經驗性廣譜抗生素治療。對于貧血嚴重患者,還應補充紅細胞。在強化治療的間歇期應進行維持治療。鞏固強化治療在ALL治療中對于防止復發(fā)。挽救化療通常采用一線治療最有效的化療方案組合。一些生物制劑在ALL治療中亦發(fā)揮重要作用。
2.治療:
2.1.支持治療
ALL患者發(fā)病時,往往伴有感染,貧血,出血和高尿酸血癥等并發(fā)癥,在化療之前和化療同時,應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才能保證化療順利進行。
感染是多數急性白血病包括ALL在內,誘導化療前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由于患者發(fā)病時,伴有粒細胞缺乏,加之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及化療后黏膜屏障損傷,易發(fā)生各種嚴重的感染。其中感染最常見的部位是呼吸道,皮膚黏膜及軟組織感染也容易出現。而且感染不容易局限,病情進展快,易出現早期死亡。為此應對初治白血病患者采取預防感染措施,包括口腔黏膜、肛門等的消毒護理,口服腸道抗菌藥物,必要時采取隔離措施。對于嚴重感染患者,在積極尋找病原學證據同時,應給予經驗性廣譜抗生素治療,以免貽誤治療時機。同時還應注意真菌感染的預防和治療。
對出血患者,應注意關注血小板計數以及凝血象改變。及時補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對于化療時使用門冬酰胺酶的患者,容易出現低纖維蛋白血癥,應注意補充。
高尿酸血癥及高尿酸性腎病預防,應在化療前開始給予患者別嘌呤醇(300—600mg/d)口服,同時注意堿化、水化尿液。
對于高白細胞計數的ALL患者(白細胞大于100×10^9/L),化療后白血病細胞大量破壞,易發(fā)生白細胞溶解綜合征等并發(fā)癥,故可在化療前進行白細胞去除,常采用血細胞分離機進行白細胞單采術,降低患者外周血白細胞數,隨即加用常規(guī)化療,以免白細胞單采術后,導致白細胞急劇上升引起肺栓塞和腦梗死。
對于貧血嚴重患者,還應補充紅細胞,提高患者Hb水平,通常Hb維持在70g/L以上,改善機體缺氧狀態(tài),提高對化療耐受性。
2.2.化學治療: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成人ALL化療長期生存率小于10%。而兒童ALL采用大劑量聯合化療方案,長期生存率可達80%以上。源于兒童ALL成功治療的經驗,目前成人ALL的化療不但主張采用多種藥聯合化療,而且加大了化療劑量,使得成人ALL初治完全緩解率(CR)可達80%—90%,化療長期生存率提高到30%~40%。ALL化療分幾個階段:首先是誘導緩解治療,同時開始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等髓外白血病浸潤的預防治療;達到完全緩解后則進行鞏固和強化治療;在強化治療的間歇期應進行維持治療,總的化療時間2-3年。
2.2.1.誘導緩解
目前成人ALL誘導化療標準方案包括:皮質激素(潑尼松),長春新堿(VCR),蒽環(huán)類藥物,或再加用左旋門冬酰胺酶(L-ASP),使得CR達到70%-85%,而單藥化療CR僅有25%~50%。
目前最常用ALL誘導方案為DVLP方案:柔紅霉素(DNR)30-40mg/m^2iv,1~2天,15-17天;VCR1.5mg/m^2iV,1,8,15,22天;潑尼松40--60 mg/m^2po,1-14天,從15天開始逐漸減量至28天停藥;L-AS P6000U/m^2iv,ripd,19-28天。此方案4周為一療程,目前資料顯示該方案1~2療程達CR為66%~94%。
源自兒童ALL治療結果,潑尼松現已被地塞米松所替代,因為后者具有更強的抗白血病作用和在中樞神經系統更高的藥物濃度。然而長療程大劑量地塞米松所帶來的后果包括血管性骨壞死和感染并發(fā)癥增加。GMALL的多中心研究顯示,采用地塞米松l0mg/m^2,第1-16天給藥與第1-5,11-14天給藥相比,治療早期并發(fā)癥分別為16%和5%;而CR分別為76%和82%。因而后一種給藥方式更多被采用。
蒽環(huán)類藥物的劑量和應用時間的研究目前還沒有最終結論。目前最常應用的蒽環(huán)類藥物為柔紅霉素(DNR)和多柔比星(阿霉素)。一項隨機研究比較DNR(30mg/m^2)每周用藥與去甲氧柔紅霉素(IDA)(9mg/m^2)每周給藥用于誘導化療,DFS分別為36%和30%。許多研究中心采用大劑量DNR(45,-,80mg/m^2),連續(xù)2-3天給藥,代替每周給藥方式,其結果在GIMEMA多中心最新研究顯示,CR為80%,OS為33%,而該研究協作組早期報告的較小規(guī)模的研究結果CR高達93%,OS為55%,由于其顯著增加了血液學毒性,可導致治療相關死亡率增加。因此在應用時應注意加強支持治療,包括應用細胞生長因子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左旋門冬酰胺酶(L-aSp)在誘導化療階段應用,不增加血液學毒性,但增加肝臟毒性及凝血功能障礙,應注意監(jiān)測凝血象,補充凝血因子,主要是纖維蛋白原。
在上述聯合用藥方案的基礎上,再加用環(huán)磷酰胺(CTX),阿糖胞苷(Ara-C)和其他藥物,雖然可能有助于增加療效,但均未得到隨機研究證實。
總之,增加誘導化療劑量,一方面提高了緩解率,延長緩解時間。另一方面也加重骨髓抑制,致使治療相關的早期死亡率可達11%,其中主要死亡原因為血象減低時間延長所導致的后果,例如粒細胞缺乏所致感染包括真菌性肺炎等。因此,即使加大劑量取得了更高CR,但總體生存率確無顯著增加。進一步改善成人ALL預后的策略包括:增加具有非血液學毒性藥物的劑量,如長春新堿、皮質激素及門冬酰胺酶等;積極評價耐藥情況,適時調整治療方案。
2.2.2.鞏固和強化治療
鞏固強化治療在ALL治療中對于防止復發(fā),延長緩解期是必不可少的。其原則是采用多藥聯合,交替續(xù)貫,加大劑量和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防治。治療方案通常采用原誘導緩解的治療方案的改良方案與非誘導化療方案,以及大劑量化療交替循環(huán)進行,高?;颊郀幦≡贑RI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
1989年在貴陽舉行的全國白血病研討會推薦的鞏固強化方案為:誘導緩解后2周開始6個療程的強化治療,每個療程間隔2~3周。第l,4個療程同誘導方案或改良誘導方案;第2,5個療程采用EA或其他非誘導方案如VM26+Ara-C;第3,6個療程采用大劑量化療如HD-MTX。
盡管各個研究中心采用的鞏固化療方案,療程及時間不同。但目前公認在強化階段采用大劑量MTX是十分有益的。由于受其嚴重的黏膜炎等副作用影響,成人HD-MTX劑量一般限制在1.5~2 g/m^2,持續(xù)24小時靜脈、滴注。在兒童B細胞腫瘤的治療中采用HD-MTX 5g/m^2,持續(xù)4小時靜脈滴注與持續(xù)24小時靜脈滴注比較,一方面減少了毒副作用,但另一方面對于高?;颊忒熜p低。許多臨床研究證實在鞏固強化階段應用改良的誘導化療可改善預后。兒童ALL治療經驗證明,在強化階段再次使用L-ASP的重要性,而且其副作用要低于誘導階段。關于大劑量阿糖胞苷(HD-Ara—C)及大劑量蒽環(huán)類藥物在強化階段的意義,目前還沒有定論。
2.2.3.維持治療:維持治療對于ALL治療也是不可缺少的。研究表明很多試圖省略維持治療的嘗試,結果使得LFS降低到18%~28%。因此認為維持治療仍然是ALL治療的標準之一。目前維持治療方案包括每日口服6-巰基嘌呤(6-MP)75mg/m^2;每周給予一次的MTX20mg/m^2口服或靜脈注射;每月給予一次長春新堿和潑尼松。許多學者認為維持治療至少持續(xù)2年,而維持治療時間超過3年,并無顯著優(yōu)勢。在維持治療中使用更大劑量的6-MP,并不能增加療效,隨機研究顯示強化的維持治療與傳統的維持方案比較,亦無優(yōu)勢。因此推薦維持治療的強度掌握在使白細胞低到3000/μl以下,有助于抑制殘留病變。關于維持治療的意義在ALL各亞型是不同的。目前T-ALL是否需要維持治療還存在爭議。成熟B-ALL不需要維持治療,因為此亞型ALL短期強化治療反應好,緩解超過1年的病例,很少有復發(fā)。
2.2.4.中樞神經系統(CNS)及其他髓外白血病的防治
在ALL診斷時中樞神經系統侵犯<1 0%,但如果不予CNS預防,70%患者會在疾病過程中發(fā)生CNS的病變。CNS白血病(CNSL)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有:發(fā)病時高。WBC,高LDH水平;成熟B-ALL,T-ALL;創(chuàng)傷性腰穿等。對于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NSL)的防治,雖然國際上許多研究中心的ALL化療方案是在化療開始前或同時,進行腰穿檢查,并行鞘內化療。但為了避免發(fā)病時體內大量白血病細胞通過腰穿帶入腦脊液的危險,大多數學者主張在患者達到完全緩解后盡早開始,其主要方法有:
鞘內化療,常用藥物為MTX每次8-12mg/m^2聯合地塞米松(5mg/次)。對于確診存在腦膜白血病的患者,鞘注應每周1~2次,連用4-6次,以后也應在化療間歇期定期進行腰穿和鞘注化療。而對于預防CNSL患者,可在每個療程前進行鞘注化療,共4~6次。此外,也可聯合Ara-C(30~50mg/m^2)進行三聯鞘注;還有采用三尖杉酯堿或高三尖杉酯堿進行鞘內注射的,但例數較少,還無法證實其療效。
放療,可行全顱+全脊髓放療,范圍應包括全顱(下界達顱底骨線下0.5~1.0cm)和脊髓(上界與全顱照射野相連,下界達第二骶椎下緣)。
全身大劑量化療,目前認為HD-MTX,HD-Ara-C可進入血腦屏障,有預防和治療CNSL作用,但還不能替代鞘內注射。但采用鞘注化療聯合全身大劑量化療,CNSL發(fā)病率低于5%。
全顱照射+鞘內注射,即用鞘注化療藥物代替全脊髓照射。目前關于頭顱照射(XRT)尚有爭議。它可產生嚴重的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包括驚厥,智力障礙,兒童生長停滯及癡呆等。最近研究顯示,聯合鞘注和大劑量全身化療,省略頭顱XRT,可有效預防CNSL,即使對于伴發(fā)CNSL高危因素的患者,也能有效預防。然而對于化療耐藥的CNSL,或腦神經和神經根受累及的病例,還需要借助放療包括頭顱XRT。
對于睪丸白血病的防治也采用局部放療聯合全身大劑量化療。而卵巢白血病的防治除上述方法外,還可考慮手術摘除卵巢。
2.2.5.造血干細胞移植(HCT)
成人ALL-CR1接受同胞相合的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CT)長期生存率為50%(30%~70%)。由于AIlo-HCT后移植物抗白血病的作用對于ALL的效果要低于AML、CML,因此ALL移植后,除移植相關并發(fā)癥外,還面臨復發(fā)的高度危險。
盡管采用目前大多數前瞻性研究設計強調,成人ALL應在CR1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但還沒有形成標準化的治療程序和方案。幾個大宗病例報告,研究ALL-CRI患者,比較化療、自體移植和異基因移植,結果:異基因移植長期無白血病生存率(LFS)50~~60%,而化療和自體移植相比,長期生存率20%~30%,無顯著差異。目前已開展的循證醫(yī)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對于高危ALL,建議在CRI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包括非血緣移植和親緣間配型不合的移植;對于標危ALL不推薦在CR1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CR2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療效優(yōu)于化療。但對于成人標危ALL,有前瞻性研究顯示,選擇CR1移植,可改善預后。對于兒童,標危ALL,建議選擇>CR2接受異基因移植;而兒童ALL,10歲,并具有其他上述ALL高危因素的兒童ALL,應采取成人高危ALL治療策略。
關于同胞相合與非血緣HLA相合的移植治療ALL療效的比較,近期來自IBMTR的資料顯示,OS分別為48%和42%。同樣在GMALL,06/99方案研究結果,同胞相合移植與非血緣移植比較,OS分別為53%與44%。一些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論,但比較兩種移植發(fā)現,同胞相合的移植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而非血緣移植具有相對較高的移植相關死亡率,而總體生存率無顯著差異。因此目前認為親緣間相合的移植與非血緣移植相比,療效具有可比性。
來自EBMT具有循證醫(yī)學研究價值的資料比較異基因BMT和PBSCT治療ALL-CR1,LFS分別為59%,46%,無顯著差異,而多因素分析顯示,只有移植前疾病狀態(tài)是影響患者長期生存率顯著相關因素,即LFS:CR1>CR2>進展期患者。比較以TBI為主的預處理方案和以Bu為主的預處理方案,5年生存率分別為30%,17%(P=0.04)。雖然也有許多研究顯示TBI和非TBI的預處理方案對ALL患者長期生存率無顯著差異,但目前多數移植單位采用以TBI為主的預處理方案,作為ALL常規(guī)預處理方案。
2.2.6.難治與復發(fā)成人ALL的治療
復發(fā)標準有下列之一者,可診斷為復發(fā):
骨髓原始細胞(I+Ⅱ型)或原始單核細胞+幼單或原始淋巴細胞+幼稚淋巴細胞>5%,但<20%,經正規(guī)抗白血病治療一療程仍未達CR;
骨髓中上述細胞≥20%;
發(fā)現髓外白血病細胞浸潤(稱髓外復發(fā))。
難治性白血病概念:
經標準方案正規(guī)化療兩個療程未達緩解的初治患者;
CR1后6個月內復發(fā)患者(稱早期復發(fā));
CR1后6個月以后復發(fā),且經標準化療未達緩解者(稱為晚期復發(fā));
復發(fā)兩次或兩次以上者。
2.3.挽救治療
挽救化療通常采用一線治療最有效的化療方案組合,包括長春新堿,蒽環(huán)類藥物和潑尼松等,如VAD方案,加L-ASP,HD-MTX;也可選用HD-Ara-C;或選用其他誘.導和鞏固治療階段未使用過的新藥如威猛26(VM26),AMSA,IDA,阿克拉霉素,氟達拉濱等。復發(fā)難治性ALL化療后再次CR率僅為10%~50%,而長期生存率很低。應用VAD治療64例復發(fā)耐藥的ALL,CR為39%,中位CR持續(xù)時間為7個月,中位生存時間為6個月,2年總體生存率(OS)為8%。Koller比較Hyper-CAVD和以HD-Ara-C為基礎的治療方案(MTN,HD-Ara-C和GM-CSF)的療效,結果兩種方案的CR率相似,而Hyper-CAVD組長期生存率較好。L-asp與MTX,蒽環(huán)類藥物,長春新堿和潑尼松聯用,治療有效率33%~79%,中位無病生存期(DFS)僅3~6個月。以HD-Ara-C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再次緩解率為17%~70%。
對于復發(fā)難治性ALL,即使采用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長期存活率很低,約20%。在GIMEMA,ALL挽救的Ⅱ期臨床研究中135例原發(fā)耐藥或復發(fā)的ALL病例接受挽救化療,結果75例(55%)獲得CR2,其中55例接受SCT治療,包括19例采用。HLA相合的同胞移植,16例采用非血緣移植,7例采用親緣間單倍體移植,2例接受臍帶血移植,6例為自體移植。中位DFS和OS均較短,分別為5個月和6.4個月。經過中位數為40個月的隨訪,13例(23.6%)患者存活,l0例為無病存活(其中9例接受過移植)。
其他一些新藥正處于臨床研究階段,單克隆抗體能直接對抗腫瘤細胞表面抗原,其療效處于研究階段。其中CD20抗原在1/3的前體B細胞ALL中,尤其是老年病例中(40%~50%)表達,在80%~90%的成熟B細胞ALL中表達,為應用抗CD20單抗(rituximab利妥昔)治療前提B-ALL,成熟B-ALL和Burkitt淋巴瘤提供了理論依據??笴D52單抗(alemtuzumab)治療5例ALL,其中3例有效。有報道應用抗CD52單抗作為自體移植前體內凈化治療有效,但由于病例數少,還難以評價其對長期生存率影響。一些新的核苷類藥物如Clofarabine,Nelarabine(compound506U),對于難治復發(fā)ALL有效。含脂質體的化療藥物如脂質體長春新堿,脂質體阿霉素,脂質體Ara-C可提高ALL化療效果。
此外,一些生物制劑在ALL治療中亦發(fā)揮重要作用,如白介素-2(IL-2)能通過增強機體T細胞免疫功能,起到抗白血病作用,因此用于B-ALL化療和HCT后,但其療效還未經過前瞻性研究證實。干擾素α(IFN-α)聯合化療可能會延長Ph+ALL患者生存,也可作為B-ALL化療或SCT后的維持治療,有助于延長緩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