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考慮口臭是口源性還是非口源性的,口腔疾病主要是治療口腔粘膜病,對于牙周病患者則先進(jìn)行潔治和根面刮治等基礎(chǔ)治療,再進(jìn)行系統(tǒng)的牙周治療和菌斑控制。對于不能排除與口臭相關(guān)的因素,則應(yīng)該先對這些疾病進(jìn)行局部或全身的系統(tǒng)治療。
【證治方藥】
(一)胃腸熱盛
1,臨床表現(xiàn):口臭,口渴喜冷飲,口舌生瘡、糜爛,牙齦腫脹,小便黃。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兼滑、弦之象。
2,病因病機(jī):素體陽盛,偏嗜辛辣厚味,或熱病過程中可見本證。腸胃積熱,上薰于口所致。
3,治法:清胃瀉火,通下導(dǎo)熱。
4,方劑:涼膈散(《局方》)加減。
藥物:連翹10g,山梔10g,杏仁10g(打),薄荷3~6g(后下),生大黃6~10g(后下),竹葉10g,玄明粉3~6g(沖),甘草6g。
方義:連翹、山梔清熱,大黃、玄明粉通里,杏仁潤腸寬胸,薄荷芳香辟穢,竹葉利水清熱,甘草和中。
加減:體弱者去大黃、玄明粉。加全瓜萎、麻仁潤腸通便:口渴喜冷飲者,加蘆根、茅根清熱生津。
5,變通法:癥狀輕者,可用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蚯逦干?《蘭室秘藏》),清胃瀉脾。
(二)飲食積滯
1,臨床表現(xiàn):口臭,噯腐吞酸一似有食物發(fā)酵氣味,脘腹脹滿,不恩飲食,大便臭穢或秘結(jié)。舌苔厚膩,脈滑。
2,病因病機(jī):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宿食不去,胃失和降,積熱沖上于口。而致口臭。
3,治法:消食導(dǎo)滯,清熱瀉火。
4,方劑:枳實導(dǎo)滯丸(《內(nèi)外傷辨惑論》)加減。
藥物:白術(shù)10g,枳實10g,神曲10g,山楂10g,黃芩10g,黃連5g,萊菔子10g,制大黃5~10g。
方義: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導(dǎo)滯,黃芩、黃連清熱瀉火,大黃清熱通便。枳實、白術(shù)為腸胃、脘腹病癥常用對藥,枳實理氣除滿,白術(shù)燥濕健脾。
加減:脘腹脹滿者,加木香、檳榔除脹理氣。
5,變通法:保和丸(《丹溪心法》)合三黃瀉心湯(《金匱要略》)加減。
(三)痰熱蘊(yùn)肺
1,臨床表現(xiàn):口氣腥臭,咳唾膿痰。痰量多色黃或帶膿血,胸悶胸痛,口干口苦?;蚣姘l(fā)熱。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2,病因病機(jī):痰熱壅肺,灼傷氣血。壅積為癰,腐膿敗臭上溢于口而成??梢娪诳人?、咯血、肺癰者。
3,治法:清熱化痰,排膿辟穢。
4,方劑:千金葦莖湯(《千金要方》)加減,
藥物:蘆根30~60g,桃仁10g,薏苡仁30g,冬瓜子30g,杏仁10~15g,黃芩10~15g,魚腥草15g。
方義:黃芩、魚腥草清肺熱,桃仁、苡仁、冬瓜子、杏仁化痰排膿,蘆根生津潤燥且有清熱功效。
加減:發(fā)熱加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
5,變通法:癥輕者。用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簡易方藥】
1,藿香、薄荷葉各:10g,煎湯含嗽。
2,連翹6g研末,清茶送服。用于食韭蒜后口臭。
3、白牽牛子、藿香葉、稻糠灰各30g,冰片3g。研末,瓶貯備用。每日3次,適量刷牙。連刷數(shù)日,口臭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