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浮萍黑豆湯:
[原料]鮮浮萍50~100 g,黑豆30~50 g,冰糖適量。
[制法]將新鮮浮萍淘洗干凈;把黑豆洗后用冷水浸泡1~2小時,再與浮萍一同放入小鍋內(nèi),加水適量,煎沸后去渣取湯,加入冰糖即可。
[功效]祛風(fēng)行水,清熱解毒。適宜風(fēng)水相搏,癥見顏面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伴發(fā)熱惡寒,噴嚏流涕,咽痛咳嗽等。
[服法]以上為1日量,分2次溫?zé)犸嬘?,連用5~7日。
2.胡椒蛋:
[原料]白胡椒5~7粒,新鮮雞蛋1枚。
[制法]把雞蛋頂部用小剪刀剪個筷子頭粗細(xì)的小孔,把白胡椒從小孔放入雞蛋中,再用面團(tuán)把雞蛋小孔封固,用濕紙把整個雞蛋包裹起來,放入蒸籠內(nèi)蒸熟,或放入碗內(nèi)隔水蒸熟即可。
[功效]瀉肺逐水,溫陽扶正。適宜水氣上凌心肺,癥見肢體浮腫,經(jīng)久不消,尿量減少,咳嗽氣急,心悸胸悶,口唇青紫等。
[服法]把蒸熟的雞蛋去殼后,將雞蛋胡椒一起趁熱吃下,1次/d,連用10次為1個療程,休息3日后再服第2療程,一般用3個療程。
3.車前玉米須粥:
[原料]車前草10~15 g,玉米須5~10 g,大棗3~5枚,粳米70~100 g,冰糖適量。
[制法]先將大棗去核;車前草、玉米須擇洗干凈,水煎取汁,加入紅棗、粳米煮粥,待粥熟時加入冰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消腫。適宜濕熱內(nèi)盛,癥見肢體浮腫,尿少色黃,口苦納呆,大便不爽等。
[服法]1劑/d,早、晚餐分服,連服3~5周。
4.赤白二味湯:
[原料]赤小豆50~100 g,白茅根30~50 g,冰糖適量。
[制法]將白茅根布包,與赤小豆一起加水適量同煮,待豆熟后,去藥包,加入冰糖調(diào)味即可。
[功效]清熱利水消腫。適宜濕熱內(nèi)盛,癥見小便不利,顏面肢體浮腫等。
[服法]1劑/d,分2次飲用,5~7日為1個療程,連用3~5個療程。
5.鴨汁粥:
[原料]鴨湯300~500 mL,粳米30~50 g。食鹽極少量或不用。
[制法]先把粳米洗凈備用。再將鴨湯煮沸,撇去浮油,與粳米一同放入鍋內(nèi),用武火燒沸后,轉(zhuǎn)用文火煮至熟,加入極少量食鹽調(diào)味即成,待溫服食;水腫嚴(yán)重者不宜加食鹽。
[功效]益肺腎,消水腫。適宜肺腎虧損,癥見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等。
[服法]2次/d,早、晚餐服用,連服3~7日。
6.鮮白茅根飲:
[原料]鮮白茅根、玉米須各30~50 g,冰糖適量。
[制法]將白茅根、玉米須洗凈后用水煎汁,或單味白茅根50~60 g煎水,加入冰糖調(diào)味即可。
[功效]祛風(fēng)利水消腫。適宜風(fēng)水相搏,癥見顏面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伴發(fā)熱惡寒,噴嚏流涕,咽痛咳嗽等。
[服法]1劑/d,代茶飲,;連服3~5日。
7.白術(shù)苡米粥:
[原料]白術(shù)5~10 g,薏苡仁(苡米)15~30 g,大棗3~5枚,大米50~100 g,白糖適量。
L制法]先將白術(shù)水煎取汁;大棗去核,與薏苡仁、大米同煮成粥,待粥熟時加入白糖調(diào)味即可。
[功效]健脾化濕。適宜濕困脾陽,水濕浸漬,癥見全身水腫,身體困重,胸悶脘痞,食欲不振,大便不爽等。
[服法]2次/d,早、晚餐服用,連服3~5周。
8.鯉魚冬瓜湯:
[原料]鯉魚1條,赤小豆15~30 g,冬瓜1000~1500 g,大蔥3~5棵,蔥花、姜末、食鹽(極少量或不用)、味精、麻油各適量。
[制法]鯉魚去鱗及內(nèi)臟并洗凈,加水5碗,與赤小豆、冬瓜、大蔥共同煮至3碗湯,再加蔥花、姜末、食鹽(極少量)、味精、麻油調(diào)味即可;水腫嚴(yán)重者不宜加食鹽。
[功效]利水消腫,祛風(fēng)散寒。適宜風(fēng)水相搏,癥見顏面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伴發(fā)熱惡寒,噴嚏流涕,咽痛咳嗽等。
[服法]1劑/d,連服7~8日,吃魚喝湯后蓋被發(fā)汗。
9.西瓜皮飲:
[原料]西瓜皮(西瓜翠衣)30~50 g,赤小豆30~50 g,鮮白茅根30~50 g,冰糖適量。
[制法]西瓜皮去綠衣,切成片,與赤小豆、鮮白茅根共同用水煎湯,加入冰糖調(diào)味即可。
[功效]補(bǔ)益肺腎陰津。適宜肺腎陰虛,癥見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等。
[服法]1~2次/d,連服數(shù)日。
10.冬瓜粥:
[原料]冬瓜300~500 g,赤小豆15~30 g,粳米30~60 g。
[制法]先將冬瓜、赤小豆煮成湯后,再放入粳米煮成粥即可;或單用冬瓜、赤小豆煮湯亦可,煮湯時不宜加鹽或極少放入鹽。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益腎。適宜邪陷厥陰,癥見小便短少,肢體浮腫,頭痛舷暈,視物模糊,煩躁不安等。
[服法]2次/d,連服5~7日。
11.紅棗大蒜燉豬肚:
[原料]大棗3~5枚,大蒜5~7頭,豬肚1個。
[制法]先將豬肚洗凈;大棗去核;再將大棗、大蒜放入豬肚中,文火燉爛即可。
[功效]健脾利濕。適宜濕困脾陽,癥見眼瞼浮腫,小便短少,畏寒身冷等。
[服法]2~3次周。連服3~5周。
12.小白菜苡米粥:
[原料]小白菜300~500 g,薏苡仁(苡米)30~60 g。
[制法]薏苡仁煮成粥,再加入切好的小白菜,待菜熟即成,不可久煮,可做成無鹽或低鹽。
[功效]滋陰潤肺,除煩利尿。適宜肺腎陰虛,癥見下肢浮腫,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等。待溫服食,小便不利,
[服法]2次/d,早、晚餐服用,連服3~5周。
13.荔枝草汁:
[原料]荔枝草30~50 g,白蜜適量。
[制法]將荔枝革洗凈。切碎,加水300~500 mL,煎汁去渣,加入白蜜即可。
[功效]清熱宣肺利水。適宜風(fēng)水相搏,癥見顏面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伴發(fā)熱惡寒,噴嚏流涕。咽痛咳嗽等。
[服法]3次/d,連服5~7日。
14.茯苓粥:
[原料]茯苓粉10~15 g,粳米70~100 g,胡椒粉、食鹽、味精各少許。
[制法]先把茯苓研粉;粳米淘洗干凈,與茯苓粉一同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后轉(zhuǎn)用文火燉至米爛,再加味精、食鹽、胡椒粉,攪勻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胃,利水腫。適宜肺脾氣虛,癥見肢體浮腫不甚,汗多惡風(fēng),容易感冒,面色少華,食欲不振,大便不實(shí)等。
[服法]1劑/d,早、晚餐分服,連服3~5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