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并非均一的過程,睡眠障礙的診斷可分為幾個時相,每夜分別循環(huán)5~6次。睡眠可從1期(睡眠最淺期,最易喚醒)進到4期(睡眠最深期,最難喚醒)。在第4期,肌肉最松弛,血壓處于最低點,心跳及呼吸最慢。除了以上4期,還有一種睡眠伴有快速眼動(REM)及行為活動。在快速眼動期,腦電活動很高,近乎于清醒狀態(tài)。睡眠障礙的檢查伴隨REM睡眠出現(xiàn)的腦電波變化可用腦電圖(EEG)記錄。REM睡眠中,呼吸的速度和深度都增加,而肌肉處于最松弛狀態(tài),以至于低于非REM睡眠的最深期。大多數(shù)的夢發(fā)生于REM及第3期睡眠,而大多數(shù)的夢語、惡夢及夢游發(fā)生于第3、4期。在正常的夜間睡眠中,REM睡眠可在5~6次循環(huán)的任一周期非 REM的第4期后立即出現(xiàn),但也可出現(xiàn)于任一期。
幾種常見精神疾患的睡眠障礙
1.精神分裂癥的睡眠障礙:有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癥有原發(fā)性慢波睡眠異常。在30名未服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研究中,較對照組δ波睡眠減少,δ波數(shù)量減少。Kato的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與睡眠δ波關系密切。Tandon等還提出精神分裂癥的急慢性陰性癥狀病理心理學機制不同,急性陰性癥狀與快動眼睡眠潛伏期縮短相關,而慢性陰性癥狀與慢渡睡眠相關。還有報道顯示,精神分裂癥的NREM改變?yōu)榭咕癫∷幩?,并非原發(fā)病所致。在Hoffmanm等研究中,初發(fā)未服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除睡眠潛伏期延長、覺醒時間延長、非快動眼睡眠第二期減少外,其他指標未見異常。孫學禮的多導睡眠圖研究,精神分裂癥患者的REM各項指標與抑郁癥患者無顯著差別,部分患者有REM插入,病因學研究顯示,多巴胺(DA)活動過度導致精神異常,進一步有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REM插入覺醒階段現(xiàn)象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DA活動過度有關。
2.抑郁癥的睡眠障礙:睡眠障礙是抑郁癥發(fā)病早期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具有生物節(jié)律性改變,早醒、入睡困難、夜間醒起數(shù)次增多,有61.8%的抑郁癥患者首發(fā)癥狀是睡眠障礙,也是抑郁癥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睡眠維持障礙、早醒、睡眠過度及晨醒時心境惡劣。其PSG研究結果較一致。普遍認為有睡眠潛伏期(SL)延長,睡眠總時間(ST)減少,覺醒增多,睡眠效率下降,S1百分比增高,S3、S4減少,REM潛伏期縮短,快動眼眠時間(RT)增多,快動服睡眠密度(RD)增加,其中,REMS的研究較多,較早、有關NREMS近來也有報道。重癥抑郁癥患者腦電圖各項指標均有變化。抑郁癥的多導睡眠圖研究顯示睡眠潛伏期延長,睡眠總時間減少,覺醒增多,睡眠效率下降,I期睡眠增多,慢波睡眠減少,REM睡眠潛伏期縮短。通過EEG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組患者與對照組比NREM睡眠的δ波幅顯著降低。抑郁癥5一羥色胺能下降和膽堿能增加的病因假說與抑郁癥:REM睡眠潛伏期縮短、REM睡眠時間延長,REM密度增加與REM活動增加現(xiàn)象吻合。其中PEM睡眠潛伏期縮短被認為是重性抑郁癥的精神生物學指標。HEM睡眠潛伏期縮短對抑郁癥患者可能具有特異性。34例伴發(fā)睡眠障礙的抑郁癥患者經(jīng)三環(huán)類抑郁劑、苯二氮卓類藥物治療后病情好轉過程中,以睡眠好轉為主的25例,先以抑郁好轉的9例,這提示睡眠障礙與抑郁癥可能有共同的生理基礎。常用的抑郁劑TCA、SSR可以抑制REM睡眠,選擇性的剝奪REM睡眠??梢赃_到抗抑郁作用。
對抑郁癥的SWS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癥患者和伴抑郁的精神患者睡眠存在δ活動及分配異常。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均有Ⅲ和Ⅳ時間減少,但整個晚上抑郁癥患者有慢波時程異常.而后者沒有。Lauer還發(fā)現(xiàn)抑郁癥較精神分裂癥SWS減少。提示SWS的改變是抑郁癥的另一睡眠生理學特點。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40%的門診抑郁患者和80%的住院抑郁患者REM密度增加。
以上資料提示,抑制REM睡眠可能是抗抑郁藥治療的關鍵。另外,增加慢波睡眠也有重要意義。5一HT2受體阻斷劑在治療抑郁癥時,可明顯增加慢波睡眠。
3.焦慮癥的睡眠障礙:焦慮癥主要表現(xiàn)為不安、煩躁多慮、恐懼、抑郁伴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紊亂。焦慮癥的睡眠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夜間醒起次數(shù)增多,多夢,睡眠時間縮短。多導睡眠圖研究深睡眠減少,早醒、REM睡眠密度明顯下降。有資料表明,失眠時間超過兩周是焦慮癥惡化的危險因素之一。苯二氮卓類藥物可明顯改善焦慮癥的睡眠,增加總睡眠時間,減少覺醒次數(shù)。主要延長非快動眼睡眠的第Ⅲ期,縮短慢波睡眠.而對快動眼睡眠影響較少。新型抗焦慮藥丁螺環(huán)酮可明顯增加慢渡睡眠、不影響REM睡眠,巴比妥類藥物因為抑制REM睡眠,很少用于抗焦慮治療。關于焦慮癥睡眠障礙的發(fā)生機理有待于今后深人研究。
4.強迫癥的睡眠障礙:強迫癥主要以反復出現(xiàn)的強迫性思維和/或強迫性動作為臨床特征。多數(shù)研究證實有前額功能活動、中樞神經(jīng)遞質方面異常,并先后提出5一HT功能異常和多巴胺功能異常兩個假說。強迫癥的多導睡眠圖研究快動眼睡眠潛伏期縮短,快動眼睡眠強度增加,似與抑郁癥有相同趨勢。且快動眼睡眠潛伏期與Yale—Brown強迫量表總分呈負相關。臨床治療中,抗抑郁與抗強迫藥物多有重疊。5一HT回收抑制劑,可以增加突出間5一HT濃度,對抑郁癥和強迫癥有效。強迫癥與5一HT2c能低下有關。Martin等用5一HT2c;受體激動劑引出的大鼠睡眠。覺醒形式類似氟西汀,提示5一HT2c受體激動劑有抗強迫與抗抑郁潛力。強迫癥與5一HT2c能低下有關,與抑郁癥的產生有某種內在聯(lián)系。
5.躁狂癥的睡眠障礙:躁狂癥的睡眠腦電圖(SEEG)國內外研究資料不多,這可能與患者經(jīng)常處于興奮狀態(tài).不合作。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測試有關。有研究認為躁狂癥的EEG多數(shù)正常,少數(shù)有非特異性改變,僅19%發(fā)微眠波。而客觀上,躁狂癥的睡眠障礙,除入睡困難、熟睡障礙、中途覺醒外,早醒和實際睡眠時間減少尤為突出。與正常對照相比,躁狂癥、抑郁癥患者SL延長,整個睡眠時間減少;躁狂組比抑郁組實際睡眠時間減少,S2、S3、S4減少,REMS減少,RA降低。躁狂組與抑郁組相比,抑郁組比躁狂組RL更短。躁狂組比抑郁組實際睡眠時間更短。但躁狂癥患者自認為睡眠充足,醒后精力充沛,與抑郁癥形成鮮明對比。提示睡眠指標與患者主觀感受間并非必然因果關系,使患者精力旺盛的機制另有所在。
Haromann認為躁狂癥REMS減少是由于腦內NE能增強;陳興時認為抑郁癥患者RL,縮短可能由予NE能活動減低,膽鹼能活動過度。推測NE活動異??赡苁窃斐苫颊逺EMS改變和主觀感覺精力旺盛或減退的原因。
6.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患者一般都有長期睡眠紊亂,多表現(xiàn)為總睡眠時間減少,sL延長,覺醒增多,REMS減少,夜間肢體活動增多,及出現(xiàn)在睡眠周期任一階段的創(chuàng)傷性噩夢。這似乎與PTSD的核心癥狀之一的生理警覺性增高有關。藍斑是生理警覺機制的重要結構,它含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和阿片神經(jīng)元(二者均在VTSD的生物學中起一定作用),又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NE的主要來源。NE、腎上腺素(EPH)在刺激CRF釋放中也起一定怍用。另外,由藍斑向海馬、杏仁核的NE通路介導記憶通路,而記憶通路的增強被認為導致了PTSD闖入性再體驗式的創(chuàng)傷回憶。由此,PTSD的睡眠障礙與警覺性增高及闖人性再體驗一起。成為患者藍斑NE功能紊亂的表現(xiàn)。
在對28—50年前曾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場合的59名老年男兵的研究中,患VTSD者REMS%增加。對退伍軍人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REMS障礙與PTSD共病率很高,提示兩者有潛在聯(lián)系。還有人發(fā)現(xiàn)PTSD的NREMS期慢波功率降低,δ波在REMS期比NREMS期的比率高于對照。而REMS和NREMS均受藍斑NE能間接調控.支持PTSD藍班NE紊亂的觀點。
但對越戰(zhàn)老兵患FTSD者的睡眠研究得出不同結論,他們與沒有參加過戰(zhàn)爭的正常人相比,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臨床睡眠障礙及PSG改變。Dagan等認為PTSD患者并無睡眠障礙,只是其對睡眠狀況的主觀評價與客觀記錄不一致,即PTSD患者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睡眠。
7.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睡眠障礙:雖然睡眠障礙常常是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患者的主要癥狀,但多數(shù)研究支持CFS并沒有本質的睡眠改變。CPS患者白天打盹。夜間睡眠腦電圖并未見異常,只是床上時間較正常人增加,睡眠效率下降。小部分CFS(20例中的7例)和正常人(20人中的1人)有明確的PSD異常,但最普遍的異常僅是SL延長。也有研究結果顯示CFS的REMS特征為RA、RI、RD增加,而RL、REMS周期數(shù)(RSN)無改變,認為后兩者間有聯(lián)系。
8.神經(jīng)性厭食的睡眠障礙:有關神經(jīng)性厭食的PSG特征頗具爭議。不少報道認為其睡眠時間明顯減少,睡眠質量差,SWS減少,RL縮短,覺醒次數(shù),覺醒時間增加;但有研究認為并無獨特性。另一爭論的問題是神經(jīng)性厭食的睡眠改變與飲食障礙是否有關。
Nobili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性厭食的慢波活動集中于第一個REM—NREM周期,在第二個REM—NREM周期突然衰減。SWS明顯低于正常,且和覺醒次數(shù)一起,與體重指數(shù)明顯相關,推測神經(jīng)性厭食SWA機制減弱。大腦神經(jīng)活動與營養(yǎng)狀態(tài)有關,大腦糖代謝減退,對大腦皮層及皮質下丘腦都有影響,而完整的丘腦皮層通路是產生SWS的先決條件。SWS的完整與營養(yǎng)狀態(tài)有緊密聯(lián)系。
由此認為,神經(jīng)性厭食SWS減少由營養(yǎng)低下引起的腦代謝減退造成;而部分患者RL縮短可能由于他們伴有抑郁情緒所引發(fā)。